• 您好,欢迎访问成都卫校招考网!
  • 分享到:
  • 今天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录取分数 > 新华网与江西省电视台报道了我

新华网与江西省电视台报道了我

作者:网友来源:招考宝时间:2025-03-21 13:21

摘要: 新华网与江西省电视台报道了贵州行知学校新华网的新闻报道http://news.cntv.cn/2013/11/22/VIDE1385076724207336.

新华网与江西省电视台报道了贵州行知学校

新华网的新闻报道http://news.cntv.cn/2013/11/22/VIDE1385076724207336.shtml 江西电视台的报道: http://news.cntv.cn/2013/11/22/VIDE1385076724207336.shtml

[中国网事·感动2013]贵州“差生”校长:用无差别的爱谱写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王橙澄

杨昌洪在给安保专业的学生上课。摄于10月30日。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许多家长感叹:“这真是所怪学校,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塑胶跑道,却让孩子在入校前后判若两人!”

近10年来,在这所更换了5次校址的“流浪”学校里,2000多名在应试教育中败落、误入歧途的“差生”找回了自信和快乐,找到了前途和梦想,被网民誉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

秘诀是什么?校长杨昌洪的答案是:无差别的爱,永不放弃的恒心。

“我想办一所学校了,不以成绩判高下”

今年31岁的杨昌洪,笑容亲切,不像校长,更像大哥。正是他创办了贵州省贵阳行知科技职业学校。

2004年初,杨昌洪回到家乡贵州德江县共和乡过年,却被村里的长辈派去当“说客”。

原来,村里有群孩子,让父母伤透了脑筋。他们初中成绩太差,考不上高中,十五六岁就“游手好闲”。有的“破罐破摔”,天天“泡网吧”;有的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有的盗窃抢劫,后被派出所送回家。

“如果有一所学校,不歧视差生,不用成绩判高下,就好了。”一名孩子对杨昌洪诉苦说。

而这,成为杨昌洪此后持续10年为之奋不顾身的梦想。

此时,21岁的杨昌洪已是贵州电大第二教学部的团总支书记。回想求学经历,自己也曾是个不被喜爱的“差生”,也曾渴望老师的关注,他感到,应该赋予“教师”二字更崇高的意义。

2004年5月,他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踏上艰难“办学路”。

为支持儿子办学,母亲卖掉了耕牛、两头猪以及一些存粮,凑了1万多元零钱。杨昌洪又东拼西凑3万多元,租下贵阳市卫生干部学校的闲置教学楼。

招生对象,则是被“放弃”的“差生”。杨昌洪和3名朋友一起,走村串户,小心翼翼敲开一所所乡镇中学的大门。饿了吃几个包子,困了就在5元一天的小旅馆里睡一宿。

首次招生,他们跑了170多个乡镇,“搜罗”了103名“差生”和“问题学生”。捧着这些被其他学校痛快“甩”掉的“烫手山芋”,杨昌洪开始了他

“对孩子必须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

行知学校从矿厂租来的校舍,坐落在修文县小山坝的重山中。校园不大,条件简陋。但绿树葱茏,细节陈设十分用心。

抬头,三层旧教学楼上,两行标语十分醒目:“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力,教师没有嫌弃的理由”;低头,草坪边有诗一首:“不贪名利,不图分数;只为抬头,昂首阔步”……

这是学校近10年来第5个校址。尽管四处流浪,仍有许多学生追随。他们说,学校不放弃自己,自己就跟定了学校。

陈诺曾是校园“大姐大”,迷恋网游,抽烟、喝酒、打架,高一退学后,被父亲“骗”到行知学校,又以跳楼相逼要退学。她说,过去犯错后,总会等来老师不问青红皂白的责骂甚至侮辱,在这里,她也做好了迎接“暴风雨”的准备。

没想到,杨校长请她坐下,给她倒了水,又邀她散步,称赞她讲义气、普通话讲得好,再鼓励她用好这些优点。为了校长的“在乎”,陈诺留下了,并把广播站办得有声有色。

但她仍反复违纪。杨昌洪除了一次次找她谈心,又请她一起管理学校。吃惊的陈诺接受了任务,认真搜集同学意见,提出不少建议,都被采纳了。陈诺的父亲感叹,孩子慢慢变了,学习积极主动,懂得了感恩。

和陈诺一样,许多曾被其他学校开除多次的学生、曾打伤人进过派出所的学生……在这里,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2005年,由于旧校址无法留驻、新校址条件太差,杨昌洪召集所有老师和学生,眼含热泪向他们深鞠一躬,劝说学生转学或退学,并退还学费。可所有学生大声回应:“校长,我们不走,你到哪,我们就到哪!”

当晚23时半,全校300多名师生打包行李,徒步从贵阳市向修文县前行,脚底磨破了,小腿走肿了,一直到翌日中午,方到达目的地。没有教室,师生们一起自搭板房;宿舍漏雨,学生们轮流用脸盆接水过夜……

“这种不离不弃的精神,比考试100分、考上清华北大更可贵。”杨昌洪说,他进一步提炼出“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的教育理念,学校10年来,没有开除过一名“差生”。

毕业后,他们有的加入解放军队伍,有的考进大专本科院校,还有的在司法、保安等部门工作,从社会治安的负担,变成骨干。

“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杨昌洪说,这些孩子,只是塑造了不羁的外表,隐藏了脆弱的内心,他们拥有很多珍贵的品质和才智,比谁都更期盼家长和老师的“在乎”。

“我梦想有一天,学校再也招不到被放弃的‘差生’”

10月31日清晨6时半,在嘹亮的军号声中,记者和200多名师生一同迎来新的一天。每天课,是在早餐集合时,集体大声朗诵墙上的巨大字幅:“我们不在乎你的过去,我们更重视你的现在和未来……”

半军事化管理是学校的特色之一。学校已被修文县武装部增名为“修文国防学校”“民兵应急分队”,几年来,担任过贵州省首届农民运动会和修文县大型活动的执勤和志愿者,完成了北京奥运会火炬贵阳传递护卫任务。

杨昌洪认为,军队生活可以锻炼身体,严明纪律,也能防止攀比。在学生心中,这身迷彩服很能满足他们的“军人梦”。

但在这刚硬的军装背后,却是杨昌洪“柔软”的“生活教育”。

在校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个班级都有菜园,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自食其力;每个电灯开关都分派了负责人,让学生形成责任感,懂得节约资源;每棵大树下,都可以成为“天地课堂”……

在他的感召下,许多学生不远万里,上门求学;不少老师不顾艰苦,主动加盟。贵州电大71岁的退休教师於英复,坚持8年为学生上课。曾经的“差生”陈诺,本科毕业后,放弃城里工作,也到这里任教。

於英复说,目前中国教育过于偏重精英教育。书本知识学得不好的孩子常被视为“失败者”。这个沉重的“烙印”把不少孩子挤压成了“坏孩子”,甚至“问题青少年”。

“希望杨昌洪这样的学校能有千万所。”於英复说,“但目前这一所也难以为继。”

如今,行知学校仍没有固定校址。修文县为他们规划了建设用地,杨昌洪却拿不出足够的资金。父母和妻儿也都跟随他,住在学生宿舍边的木屋里,一家人生活十分简朴。杨昌洪两次因低血糖住进医院,并被下发病危通知。

但他没有放弃,他期待学校得到更多支持,办大办强。他说,下一个梦想,是能在安定的学校里和学生一起庆贺七十大寿。他的梦想,却是学校再也招不到被放弃的“差生”。

关键词:新华网,与,江西省,电视台,报道,了,我,新华网,

相关文章
新华网对贵州行知职校的报道03-21
贵阳建校与四川轻化工大学联合办学正式进入实03-19
贵阳建校积极参与维护交通秩序志愿者活动贵阳03-17
贵阳建校与贵州理工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贵阳03-17
人人参与禁烟 共建绿色校园贵阳建校03-17
爱与我们同行贵阳建校03-16
市住建工领导与贵阳城乡建校教职工共渡教师节03-14
四川高铁学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就业前景03-08
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03-08
四川旅游学院景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03-08
四川旅游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03-08
四川医学职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03-07
推荐院校
人气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