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贵州民族报《大山的赤子,贵州的感动》
作者:陈老师来源:网络时间:2025-03-21 11:07次
摘要: 大山的赤子,贵州的感动我欲与“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军”绝
大山的赤子,贵州的感动
我欲与“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军”绝。我还将继续用我的生命来践行我的教育理想,让自己的生命在三尺讲台上绽放光辉。我还将用我毕生精力为大山里孩子们的成功、幸福继续奉献着。我的梦想就是把学校做好做大,让更多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和“后进生”在这样和谐、积极的氛围中,得到成长、成功和幸福的力量。——杨昌洪
大山的赤子,贵州的感动
——记贵州国防职业学校修文分校校长杨昌洪
本报见习记者冯昆梅
“放假了,学生走了,寝室的灯关了,教室的门锁了,心已空了,这种感觉也依附我五年了,从我做教师的那天起,我的心跳、我的失落、我的快乐、我的忧伤,就和一群孩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也许,上天注定了我就是要为学生而活,为讲台而生吧”!在这位曾今获得全国百名校长杨昌洪的日记中,记者看到了他热爱教育,忠于教育的奉献精神。
这里军歌嘹亮,大爱无疆,这里纯真朴质,这里是生命的归宿,是灵魂的天堂。细雨横飞带不走他的汗, 炎炎烈日晒不干他的热泪,凛冽的寒风吹不倒他——这棵深深扎根在三尺讲台上的“大树”。在芦花飘荡的日子,他的汗和泪汇聚成无数的涓涓细流终于拥入了看不到边际的大海,铸成了这所职业学校。
他,就是贵州国防职业学校修文分校的校长杨昌洪。就是他,用自己的生命、青春、汗水,创建了这所学校,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打开了通向光明的大门,为贵州的教育谱写了美的篇章。
土家赤子,大山希望
杨昌洪生长在德江县的一个偏远山区里,从小他就经历了山区里孩子们上学的艰难,看到了无数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看到了无数个穷苦孩子大学梦的破碎。看到了无数个因为缺乏爱和关怀而成了所谓的“坏孩子”终误入歧途、掉进深渊的孩子们。就是从那时起,杨昌洪就立志将来一定要建立一所属于这些苦难孩子们的学校,要为贵州的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三尺讲台之上。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贵州山区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鼓励合法办学,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学子、土家族青年杨昌洪,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到国家单位工作的机会,怀着献身职业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憧憬和热情,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去完成他那个为贵州教育做贡献的美丽梦想。
2004年,杨昌洪卖掉了家里的几头猪和耕牛,自筹资金走上了振兴贵州职业教育的道路。从学校建立到发展,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啊?常人难以想象。那时候,他在淅沥的雨点中入睡,在没有白菜油盐吃的酸楚中生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小屋里拟定学校规章制度。贵州国防军事职业学校修文分校,像黎明的一束光冲破黑暗孕育而生,它发展的每一步都洒下了他的青春和汗水。
“2004年我与康忠祥老师相遇,共话教育,办一所体现教育理念的国防职业学校,改变那些苦难孩子和逆反孩子的命运,有的老师忍受不了那些苦难,他们退出了,只剩下几个老师,是他们陪着我走到了后。”杨昌洪说,那时,我们没地方住,去住了一个月每天5元的旅馆,后来为了省钱办学校,我们离开了旅馆,我住到了大学同学租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小屋里,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我在那个小屋里拟定的。学校刚建立时我们没有固定的校址,经常过着风里来,雨里去的搬迁生活。起初我们的校址是在贵阳市煤矿村,后来因为那里的土地不租了,2005年我们就被迫迁到了乌当,在乌当区我们租用了已经不用了的70年代的旧房子。
“那时学生和老师们没有床睡,只能打地铺,晚上蚂蚁蚊虫叮咬我们就忍着,可是外面下着大雨,屋里却下着小雨,冰冷的雨点透过屋顶上的小洞,落在熟睡学生的脸上,学生从睡梦中惊醒抱着我大哭,那时我整颗心都碎了,我劝他们去条件好的学校继续读书,可是这位学生说:‘你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有你、有我们、学校就会永远存在。’至今,杨昌洪仍然清楚的记得那一段艰难的岁月。那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啊!”杨昌洪说。
在艰难与困苦中杨昌洪没有倒下,他用坚强的臂膀撑起了属于山区孩子们的天空。在杨昌洪的带领下,学校的师生们来到了今天的修文县马家桥,租用了某工兵团的土地,作为学校的教学场地,自此,他们才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校舍和校址。终于使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具规模。
就是这样一种坚持不懈、与困难斗争到底的精神,就是这样一种自力更生、大胆探索的执着,就是这样一种为教育作贡献的决心,使得杨昌洪冲破一次又一次风雨雷电的阻挠,他就是大山上星空里闪烁的新星,用自己微弱的星光,照亮了山区孩子们的心田,照耀着了贵州教育的天空。
淡泊名利,忠于教育
杨昌洪是菲律宾卡昂国立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人力资源师,他身兼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教育家协会理事、贵州省青年联合会委员,贵州省团委春晖演讲团成员。
从大学毕业到博士毕业,杨昌洪拒绝了无数个高薪企业的聘请,国家单位的工作邀请,拒绝了国外的挽留,毅然回到了昔日使他快乐的三尺讲台,用他的青春与责任继续坚守在贵州山区的教育岗位上。
国防职业学校的於英复老师告诉记者,为了学校的发展,他把自己的计划用于结婚的钱,全部投入到学校的发展上,每次出差,他都非常节约,宁愿自己吃馒头也要为学校节省,他把他的积蓄和他自己奉献给了学校。
贵州有关单位邀请他去当干部,但是要求他必须放弃学校,在山区教育和当干部二者之间做选择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他那些苦难的孩子们,选择了那所地处深山之中,条件艰苦的国防职业学校。
走进杨昌洪的办公室,让人很难想象,那就是一位校长的办公室。一张桌子,两个破旧的沙发就组合而成了,让记者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间简陋的办公室不仅仅只是他的办公室,同时还是他的寝室,学校的外宾接待室。
到现在为止学校仍然处于住宿紧张,校舍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中,学校虽然有部分设置可作学生宿舍,但仍不够。为了空出房间让学生们住,杨昌洪舍不得多用一点点空间。
“有时我也好想让自己轻松,有时我也好想拥有自己的追求,但学生那双善良的双眸,牵着我的心脏好痛、好痛,”“老师好的问候已温暖了我七个春秋,“我是人才”的鼓励让我坚持到后,“身为军校人”的精神让我嚼着苦也要往前冲,“军校人”的刚毅使我明白,我们的努力是孩子们的未来,我们的辛苦是国防职业学校成长的灌溉”。
他,就是这样一位校长,一位淡泊名利、忠于教育的校长,一位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生,甘愿放弃自己一切,用生命为教育歌唱的校长。
宁可自己苦在心中,也要播撒爱的种子
他不仅是一名校长,还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坚持担任两门以上的课程,每周都是12节课时,他带头上课、带头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寻找探索提高教育的新途径。
杨昌洪一年四季都没有假期,没有上下班之分,一忙就是一整天,为了保证给勤工俭学的同学按时发工资,他加班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核查,核查完了,又修改招生简章,一坐又是一个天亮,下午把课上后,又继续工作。国防职业学校的於英复老师说:“有几次他在我那里休息,做梦说梦话都在布置工作”。
2010年春节,大年三十那天,所有人都放假走了,同学们散了,老师们也走了,他连续5天白天夜晚赶写学校教育发展规划,身体严重透支,低血糖犯病,一下子昏迷不醒,被他60多岁的父母亲背着送往修文医院,因为情况很危险,又被修文医院送到了贵阳医学院。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要做脑髓检查,一旦用钢针抽取脑髓后,有可能会变痴呆,医生就问他的父母,你们要保命,还是要放弃,要保命就必须手术单上签字,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与医院无关,包括死亡。那一分钟,他们都慌了,心中没有主见了,杨昌洪不仅是他们家的顶梁柱,更是学校的顶梁柱,怎么办呀?后,大家商量,觉得没有其他办法了,只有选择冒险,老科长颤抖的双手写下歪歪斜斜的字,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没有一个敢大声呼吸。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备受煎熬,他们打电话给杨昌飞科长和罗洪虞老师,让他们用快时间赶来,因为,他们已经做坏打算,一直到晚上8点,他才缓缓的睁开眼睛,他整整昏迷了12个小时。
“不管怎么忙碌,我的好校长不要忘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如果贵州山区的老师都像我们校长一样,山区里那些穷苦的孩子们就能看到前途的光了,您是我敬仰的好老师、好校长”。一名网名叫祥祥富的学生在网上给他留言。
那是一个大山深处无人知晓的地方,这里的孩子们与世隔绝,他们没有见过快速奔跑在公路上的汽车,没有看见过天上的飞机,更没有看见过城市的高楼大厦。这,就是杨昌洪的家乡贵州省德江县共和乡那些可怜的孩子们。
每年杨昌洪都要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送去给他的家乡那些苦难的孩子们,前年他为山区的孩子买了篮球架,去年又为孩子们买了些新书包,今年,他说想组织他的朋友们为孩子们买一些玩具。他每一次回到家乡,都要把自己在城市里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每次听说杨昌洪要回家,那些可怜的山区孩子就会兴奋不已,因为杨昌洪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爱,“看到了”快速奔跑在公路上的汽车,“看到了”城市的高楼大厦。这就是一种无言的大爱。
他,宁可住在一个简陋、拥挤、破旧的办公室也要省出一点钱帮助他的家乡那些可怜的孩子们。他,宁可永远不买衣服,只穿那身“绿军装”,也要省出一点钱给山区那些可怜的孩子们。他,总是这样,顶着自己学校的艰苦,也要把自己的爱心送去给家乡那些苦难的孩子们。“昌洪啊!就是这样,宁可自己苦在心中,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去播散爱的种子”。杨昌洪的老师於英复告诉记者。
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训练
每个星期杨昌洪都会抽出空余时间,陪他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就寝,每个星期三次,建校七年来,他每个星期都这样坚持。他与学生畅谈人生,分享学生们的快乐,和学生一起承担他们的痛苦。学生们成为了他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成为了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学生生病时有他焦急的眼神,无论自己多么繁忙,他都要到医院看望,学生心情不好,无论自己有多么疲惫,他每次都要耐心疏导。
杨昌洪工作起来经常忘记吃饭,生活毫无规律,一边要工作,一边自己还要学习,一边要思考学校的发展,在外出差,只要学校有一点不好的事情,他都坐立不安,很想一下飞回学校。他身体一直不好,他妈妈说给他单独做饭,他谢绝了,他说他要和同学们一起,否则他心里不踏实。他每天都坚持和学生们一起在食堂吃饭,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清晨都会看到杨昌洪陪着同学们一起训练的身影。
凌晨两点记者拨通杨昌洪的电话,电话的那一头传来爽朗的笑声,那时他仍然没有休息,正在学生寝室和学生谈心。
杨昌洪还鼓动他的老师们这样做,他说:“这样既能让学生和教师们建立起纯真的感情,又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
为了帮助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杨昌洪每月从自己的的工资中拿出150元,奖励给学习成绩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
“杨老师您的辛苦,在您的每个学子的青春里都留下了痕迹。每个学子不管他们在哪都有一个杨老师”。杨昌洪的学生忘忧草在网上给他留言。
由于学校资金不足,没有地皮,没有投资者,生源又不断扩大,基建任务告急。在这种紧急状况下,全校师生在杨昌洪的带领下发扬“延安精神”,在租用的一块荒地上,同心协力,边上课边建设,自力更生,自己修了篮球场,用活动板房搭建了简陋的教室和图书室。
那个漆黑的夜晚,细雨蒙蒙、寒风凛冽,记者参加了他们学校的校会,学生们都坐在地上,杨昌洪为了面对更多学生讲话就站在桌子上。就是用这样朴实的方式杨昌洪把善良、大爱交给了学生。
“我们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富丽堂皇的教室,但是我们有一颗改变自我的决心”。就是在杨昌洪这种精神的带动下,就是在这个简陋的教室里,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杨昌洪和他的老师们,感化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出入赌场,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坏孩子”,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实用型人才。
思想升华,硕果累累
建校七年来,在杨昌洪的带领下,学校秉承着“国防教育思想和严明军纪塑造时代新人,以素质教育理念及特色技能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和“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的教育原则,对学生采取军事化的训练和管理方式。在社会上已有了良好的声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和管理特色, 他们培养的学生善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取得了学生家长的信任和社会舆论的认可。
通过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培养学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国防教育和技能培训。学生在校统一着装,经过部队条令条例的学习和军事训练,在较短的时间里达到准军人水平。南昌陆军学院的李刚教授对杨昌洪说:“你们培养的学生不亚于我们的学生”。
2005年9月,学校成功地被国家教育部计算机上岗任职证书贵州考试管理站审核通过,成为他们的培训基地。
2006年3月与南昌陆军学院、甘肃国防教育学院两所军事院校建立了大专本科联合办学关系,使其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广大学生将来继续深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斗争意志和创新能力,都要优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很受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的青睐。
这七年以来他们用汗水、用爱心、用责任成功的感化了600多位问题学生,许多学生不仅走上了的工作岗位,有的还成功走上了创业之路。
在杨校长的努力下国防职业学校与苏州松上集团等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生就业率达百分之百,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好势头。从2004年以来,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尤其是2008年,在中职招生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该校以良好声誉和口碑,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
这,就是我们贵州大山的赤子杨昌洪,他带领他的教师们获得的成果。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没有畏惧苦难,他们勇敢、坚强,他们用满腔的热情哺育了他的学生,用智慧的甘露滋润了他的学生,军校学子们每前进一步都倾注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在贵州职业教育的艰难发展道路上,他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一路走来,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实用型人才,他把爱、青春、热情无声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他们无愧为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者,无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记者手记:
国防职业教育需要更多人给予关心和帮助
“整齐有力的脚步声和粉笔写字声让我明白,我的生命已和教育不能分开,我的青春和学生的成长常在。也许,我很渺小,撑不起军校的天空,给不了学生一片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尽情遨游,也许我做得不够好没能为更多的学生服务。也许我的努力不够,不能把堕落的孩子拯救,不能把幸福分到每个学生的心中。这份失落,这份忧愁,或许是上天让我冷静思索,找到忙碌的寄托,可能付出就是我的收获,就让泪水和汗水诠释年青的生活”。杨昌洪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看到学校的办学成果,杨昌洪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可是他的内心却流淌着无尽的忧伤。夜深人静的晚上。他又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黯然流泪。因为直到现在为止,他们还在艰难的创业路上跋涉着,他的孩子们仍然还是在那个活动板房搭建的简陋教室里上课。杨昌洪很坚强,只有这些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才会触动他心中那根柔弱的弦。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就是这样一位校长,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以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对学生真挚的爱,在中国的山区抒写了一段无怨无悔的教师之歌。教育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人生,他在用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诠释着教育的内涵,践行着教育的使命。他就像是一支红色的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照亮了贵州山区那个不起眼的角落,照亮了贵州山区教育的天空。只是,杨昌洪一个人的力量依然弱小,贵州的国防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像杨昌洪一样的人,需要更多的社会人士对这些仍然艰难耕耘在贵州山区职业教育土壤里的园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些山区的孩子才有希望,贵州的明天才有希望。
关键词:2011年,贵州,民族,报,《,大山,的,赤子,贵州,
- 相关文章
- 新华网对贵州行知职校的报道03-21
- 2008年12月11日贵州日报《汗水铺就成功路 三尺讲03-21
- 2012年1月20日贵州民族报《八上贵州播陶路,走进03-21
- 2012年4月5日贵州日报《“流浪”的心有爱相随》03-21
- 关于在贵州行知职校开展“道德讲堂”建设活动03-21
- 热烈祝贺贵州行知职校校长杨昌洪老师在美国哈03-21
- 贵州行知职校杨昌洪校长再次受马来西亚教育部03-21
- 修文县教育系统邀请贵州行知职校杨昌洪校长做03-20
- 中国陶研专家组到贵州行知职校调研03-20
- 新加坡、印尼爱心人士一行访问贵州行知职校 03-20
- 贵州行知职校学员走进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03-20
- 中国著名演讲家,中国演讲家协会副会长蔡顺华03-20